【摘抄】杜甫笔下的“妻子”形象

插一句,其实我觉得“老妻”就是简简单单的“老夫老妻”的意思,这样叫很亲切呀。不过欧丽娟老师并没这么解释……一定要解释成大地之母/饱经风霜/糟糠之妻/传统要求(有点无语,不过不得不承认学术气息确实很浓)。

从外观上来讲,杜甫诗中的妻子,主要是以毫无审美意趣的「老」和「瘦」这样的形象来概括的。而这些笼统、抽象的形容词,就纵贯于杜甫一生的相关的作品里。例如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〉就提到「老妻寄异乡」,那像刚刚提到的〈北征〉诗,写到「瘦妻面复光」,这是提到杜甫千里迢迢跋涉回来带给妻子一些化妆品。妻子化了妆以后,整个脸也绽放出光彩,也是他们家庭中非常有趣的一幕,另外像到了成都草堂时期,杜甫也跟妻子儿女,他们非常喜乐地相聚在一起,像〈江村〉这首诗里面就提到「老妻画纸为棋局」,下面一句本来是「稚子敲针作钓钩」,他们一家人一起DIY自力更生,和乐融融,另外像〈进艇〉也反映这样的现象,他说:「昼引老妻乘小艇」,他们一起去坐小船。那么当杜甫非常忧虑的时候,他也写到,「老妻睹我颜色同」,还有刚刚提到的「老妻书数纸」,还有像「偶携老妻去」,「飘飘愧老妻」,「老妻忧坐痹」等等,始终非常的一贯。那么再加上各自出现有一次的「山妻」,还有「瘦妻」。全部加起来,这些抽象的笼统的形容词,并没有触及到具体的感官描写,而这呢,也直接牵动了读者对于衰老形象的联想。我们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干瘪、瘦瘠乃至于皱纹、佝偻等等糟糠之妻的这个典型形象。

但是,反映在有关妻子的描述里,杜甫之所以多老妻、瘦妻,这样一个的语词恐怕未必是客观的写真,我们看,杜甫在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〉这个第一次出现妻子的诗篇中,他写到「老妻寄异乡」,他其实年仅是四十四岁,而这个时候杨氏也差不多也只有三十岁出头而已,虽然算不上是青春之龄,而且她又经历过生活的沧桑的这种苦难,但是才三十多岁,成熟女性的风韵应该还有几分,绝对不能够说是衰老。但是呢,她被写到诗歌里的时候,就已经被杜甫称为老妻,所以说其中啊,也就是老妻,这样的一个语词所蕴含的恐怕不是写实的,而是受到一种知识和信仰所影响的结果,意思是说,当诗人在进行写作的时候,有一整套的意识形态,有传统,所累积下来的某一种特定知识,也有一种他们对于女性的一些信念。所以这都会影响到诗人的写作。

我们统一一起来看,像「妻孥隔军垒,拨弃不拟道」,还有像「去年潼关破,妻子隔绝久」,再看令人非常感动的一幕,「柴门鸟雀噪,归客千里至。妻孥怪我在,惊定还拭泪。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。」另外还有,「万里须十金,妻孥未相保」。还有我们刚刚看过的,「老妻书数纸,应悉未归情」,还有一个例子,是「妻子寄他食,园林非昔游」,请看这些诗歌里面,都是写丈夫离家在外,相隔千万里之遥,其中的辛酸当然是不言可喻。尤其特别是〈羌村三首〉的这首诗,他描写夫妻久别重逢的情景最是深动感人,其中说,当杜甫回到家的时候,久未谋面的妻子儿女竟然感到惊讶无比,然后才是喜极而泣,甚至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刻,夫妻两人可以单独地面对面,见到对方还觉得像在做梦,不敢相信伴侣就在眼前,那真是让人看了感慨万千。所以可想而知:做妻子的杨氏,一个人独立照料儿女,这该是何等的辛苦,并且即使夫妻团聚相守的时候,嫁鸡随鸡的妻子也不能免于物质困窘的压力,例如说,「经年至茅屋,妻子衣百结」,身上有几百个补丁。那另外还提到「失学从儿懒,长贫任妇愁」,杜甫说:我就任我的妻子,去哀愁家里一直都是这么的穷困。另外呢,还有「老妻忧坐痹,幼女问头风」,连他的健康也是妻子心里面的负担。另外还有一首「妻儿待米且归去,明日杖藜来细听」,原来妻子在家里面等着杜甫送米回去下锅呢,所以下面还有一首反映了类似的情况:「囊虚把钗钏,米尽拆花钿」。

从这些诗篇可见,除了忧心丈夫的疾病,操心儿女的抚育之外,贫穷就是妻子最大的烦忧,而衣食不足,这也是她勉强度日的窘迫写照。然而破损的衣裳还可以钉补,还可以使用,所谓的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但是呢,当米粮已经空的时候,这就过分地急切了,不能够再多等了,那么作妻子的就只能够「囊虚把钗钏,米尽拆花钿」,拆下头上的钗钏花钿这类的首饰,变卖来补贴家用。那么,这些和元稹的妻子韦丛牺牲奉献是完全一样的。元稹笔下的这位妻子,也同样是在〈悼亡诗〉里出现,元稹说「顾我无衣搜尽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野蔬充膳甘长藿,落叶添薪仰古槐」,也因此韦丛死后,元稹会如此的哀伤怀念,其中就包含了对妻子深刻的感激,于是乎,生计艰难反而成为凸显妻子的德性,一种很有力的背景,而这样贤顺、又这样贞一的杨氏,就终其一生牵附在杜甫身边,过着「偶携老妻去,惨淡凌风烟」,过着「妻拏复随我,回首共悲叹」的漂泊生活。

我们再看杜甫诗里跟妻子有关的诗,像「晒药能无妇」,以及「藉糟分汁滓,瓮酱落提携。饭粝添香味,朋来有醉泥。理生那免俗,方法报山妻」,这几首诗,让我们看到杨氏除了操持一般的家务之外,她还同时呢,还负责晒药的工作,而这个晒药呢,很可能是供自家的疗疾之需。因为像杜甫就常常生病,就可以透过晒药得到及时的救助,那当然很有可能这个晒药,也可以拿来贩卖,来赚取外快贴补家用。那么,除此之外,杨氏还会配合杜甫来收集食谱,增进她的厨艺,像刚刚提到的那一首诗,所谓的「理生那免俗,方法报山妻」,这段话,诗评家解释得非常清楚,他说「报」这个字如闻其声,酷似向客细讯二物方法,隔屏呼老妻记之,尤见题中「新」的这个意义,这意思是说,杜甫因为老友送来的饭菜,觉得很特别,所以就向客人细细讯问这两种食物的作法,而隔着屏风,因为男女有别,所以妻子在屏风后面,杜甫呢,就呼叫后面的妻子,让她把这个他所获知的新食谱给记录下来。
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杨氏在这里也完美实践了传统对于女性的一个要求,就是「主中馈」这样的一个妻子的责任。当然,在杜甫的夫妻关系里我们也还是可以看到轻松的一面,他们虽然贫困操劳,偶尔也会有这样一个闲适的片刻,像「老妻画纸为棋局,稚子敲针作钓钩」,还有「昼引老妻乘小艇,晴看稚子浴清江」,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人非常轻松愉快的伦常之乐,他们用手工自制的粗糙工具还是可以带来不假外求的许多的乐趣,那一份经历迁隔两地和动荡生涯,又维系不坠的深情所产生的信赖和了解,应该就是他们两位夫妻在物质匮缺中,依然无损于彼此的恩爱的重要因素。

除了妻子的角色,杨氏还担任了另外一个职能,也就是儿女的母亲。杜甫曾经歌咏「沙上凫雏傍母眠」,这样的一个田野风光,他自己的家庭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,儿女们都仰赖杨氏的悉心照料,所谓的「世乱怜渠小,家贫仰母慈」,在这乱世里,我非常怜惜你们这么幼小。家里这么贫穷,都是要仰赖一个慈爱的母亲的照顾,当然还有可爱的小女儿「学母无不为,晓妆随手抹」,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「女病妻忧归意速,秋花锦石谁复数」,意思是说杜甫的女儿病了,妻子非常的忧心,所以杜甫也归心似箭。从这些诗里,我们可以看到杨氏是被儿女所围绕的,在在都可以反映出“母亲角色”的伦理定位,而杨氏的母职也获得了充分的凸显,就这点来说,我们可以透过「原型」这样的一个神话意义来,呈现杨氏的一个母性的内涵。荣格曾经说: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里面,比较常见的就是母亲原型,母亲原型相对于象征威权、力量和尊严的父亲原型比较,是代表保护、慈养、仁爱和救助的,那么母亲原型就体现着母亲的关爱和承担,她抚育子代成长,并且结出硕果。透过这样一个母亲原型,我们可以清楚看出,杨氏确确实实,就是符合这样人类集体潜意识里面对母亲的一种伟大的、温暖的想象。所以讲到这里,杨氏在杜甫的字里行间,充分实践了妻职和母职这两大女性的传统功能,她,也成为苦难原则底下,朴实自然,坚韧担荷的「大地之母」,而这一点其实也是继承或者,是反映了《诗经‧十月之交》以来,妻子文本中最常见的伦理表述,就此而言,曾经有学者认为:这一种杜甫型的夫妻关系,是一种妻子甘居于丈夫身后并且在丈夫的信赖里同甘共苦的情景,她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,也是让人安心的夫妻关系,并且还说从妻子的角度而言,虽然她一生勤勉操劳不已,可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十分幸福的,因为,她也许认为世间的生活大都如此,而且她是伴随在「视自己为一生中唯一的女性的丈夫」身旁。

但是这样的一整段说法是否可以成立,其实,在杜甫的诗里面没有办法提供认证,因为杜甫的诗里,并没有提到妻子说了什么话,这就和所有的,或者,保守一点说,大部分的诗人一样,大部分的文学家一样,文学家的笔下,妻子基本上是被「消音」的,是沉默无声的,她欠缺独立的形象和个性,那虽然在诗歌里面处处可见,可是都是惊鸿一瞥,而且,妻子这样的一种短暂的现身,往往又跟儿女相依、紧密不可分,她其实是家庭伦理中,集体式的构成环节而已。所以对这样一种夫唱妇随、任劳任怨的婚姻型态,做妻子的究竟是认命的逆来顺受,甚至于幸福的乐在其中?如刚刚某位学者所说,还是妻子心中其实经历了怨怼不甘的心理挣扎?这些呢,在身为丈夫的男性作家笔下,其实都找不到文字的出路,我们是没有办法从相关诗篇获得检证的。因此,在杜甫诗里面所看到的杨氏,还是其实是杜甫心里面的折射。

——摘自欧丽娟《唐诗新思路》

评论(1)
热度(15)
©  | Powered by LOFTER